以下純屬瞎扯,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
遇見小面吃了兩年,不少于30次。
最近在番禺萬科里的新店,兩周吃了6次,很有感覺,所以寫寫。
A、商業方面
一、產品很極致
1、油和配料
重慶小面近兩年很火,在廣州我吃過不少于10個品牌,遇見小面是我吃過最好的。面條方面,說真的大家都差不多,但油和配料方面,遇見小面確實做得很極致,好得很明顯。
2、品類多而精
前年只有一張單菜,十幾個品類;現在有一本菜牌,四十多個品種。不僅齊全,而且都很精到,我試過里面大部分菜品,真有點像西貝所說的,道道都好吃。
3、出品高標準化
我吃過遇見小面七家店,出品都高度一致。
另外,我記得以前遇見小面是很多員工的,但番禺的新店(50個座位),一個班次只有三到五個員工。雖然這家不是旺店,但這么少的員工,處理這么多的菜品,必然意味著很高的標準化。
二、環境很極致
遇見小面的舊店是比較偏深色調的,到了番禺的新店,已變成西式快餐化,明亮整潔、干凈衛生。包括開放式廚房,里面清一色的不銹鋼廚具設備。
我第一感覺是和麥當勞、肯德基沒什么區別。
我有些女性朋友,她們喜歡過來吃的其中之一原因是覺得衛生。極少有中式餐飲能做到這么西式快餐化的。
商業小結:
我個人覺得,做餐飲的第一關鍵是選品類。
遇見選的是重慶小面這個品類。
1、這個品牌容易標準化
因為它重點在配料,不在面,而配料容易標準化。如果重點在面,就難了,特別是人手做的,更難。
2、川菜比較精致,但又不會太貴
重慶小面及其延伸出來的川菜產品,都比北方面和菜品更精致,更適合南方市場。而且價格在人均30左右,是比較理想的快餐價格。
3、更容易西式快餐化
因為產品線容易標準化,整個環境就可以脫離中餐的廚房要求,而變得西式化,環境更整潔干凈。
4、員工少、開店快
高標準化后,員工就少,成本降低的同時,競爭優勢也會增加,復制和開店都會很快。
B、設計方面
一、平面VI
遇見小面新VI是由廣州亞面設計的,我第一次見這個Logo時,并沒有覺得特別好。后來我又看了亞面做的“小飛生煎”等其它幾個品牌的Logo。
我總結這個套路是以微異的小變化,形成品牌的強記憶特點。
從圖形來說,無論是小面的圓角四方形,還是生煎的圓角六邊形,都改變自一個正形,但又和正形有明顯差異。
另外,“小”字和“煎”字,都在原字體上,做了一點添加變異,可能在設計提案時,會有一套說法,但這不重要,估計也沒人能看得出來。
重要的是,經過一點小變化后,既不影響這個字的識別力,又讓人記住了它。
這讓我想起了香港女演員薛家燕額頭那顆痣,第一眼看時,你會覺得有點怪,但你100%因為這顆痣而記住了她,并將她和其他女星區別開來。
這種在正字體上小變化的設計,比將字體做到七扭八歪的設計要好得多。
二、空間設計
整潔有余,特色不足。整個用餐環境很好,但少了一些這個品牌的特色文化。缺少一些道具性的視覺。
三、菜牌設計
菜牌我很喜歡,整潔干凈,一目了然。